新闻中心

主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 >

数字时代的人类是什么样的? ——数字时代人文

2025-11-16 10:09

11 月 8 日,“‘数字时代的人类是什么?’对话黄玉生教授——“数字时代的人文图书馆对话”在上海图书馆举行。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、图书馆学术顾问黄玉生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、图书馆主编洪亮,围绕图书馆相关的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了哲学对话。首先,洪亮教授提出了对话的第一个问题:随着数字智能不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,从哲学的角度来看,定义“人”的主要要素是什么?黄宇胜教授认为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人们将逐渐将逻辑、推理等智力活动托付给人工智能,这让我们对人类超越人类的现代假设提出质疑。因为他们的理性而发现。然而,人不仅是理性的。计算和推理并不是理性的全部内涵。 Ay作为涉及人类技能领域的最高理性概念,揭示了人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要点:自发性、自主性和包括决策能力在内的自我能力。当面临极端情况或道德选择时,人们可以凭意志果断采取行动。这种能力无法被编程。它是人类自由意志的体现。两位嘉宾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黄玉生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:当智能软件能够快速生成文本并引入自学资源时,教育能够给人带来什么,它与“做人”有何关系?以散文写作为例,他们说散文写作培养一种理论思维能力,特别是概念想象能力。黄余生强调,通过教育和论文写作,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发自主性、理论想象力、同理心等能力。第三,仿人机器人产业化前景日渐明朗。展望未来,我们如何理解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象征关系?洪亮首先介绍了机器人这个词的由来以及阿西莫夫著名的三原则,但他强调这样的策略还不足以形成人机符号。两位嘉宾随后讨论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万物有灵论两种哲学观点,以及机器和动物是否可以有主观经验的观点。黄玉生认为,理性并不只属于人类,人们运用理性认识世界不能等同于只考虑人类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。两位嘉宾随后讨论了如何与机器建立象征性关系基于理性,专门讨论了动物或人工智能案件中的尊严问题以及伦理和法律责任。第四,在科技进步与气候变化交织产生的多重未来愿景下,人们如何理解希望?洪亮指出,当代科技进步认为,人类的智力、道德、寿命等可以借助变革性技术得到极大提升。然而,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却让人们对地球人类的前景产生了怀疑。黄玉生首先区分了个人希望和集体希望,并解释了两种希望的区别和联系。他进一步指出,由于理性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和自身的自由决策能力,赋予了人类希望独特的超越性。人工智能是希望吗?这最终取决于AI是否具有真正的绝对自发性温和性。数字时代的人文论文库·中文翻译丛书 洪亮 主编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则包括照片或视频)由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发布。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注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和视频,如有)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发布,网易HAO为社交媒体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相关推荐

  • 新闻中心

  • 联系我们

    +86-765-4321
    admin@baidu.com
    +86-123-4567
    天朝天堂路9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