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主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 >

七日谈(北京)/黄金时代\绿茶

2025-10-25 09:10

照片: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家书店里的孩子们在读书。 \ 中新网 1998年,二十岁出头的韩浩跃在家乡邮局二楼租了一间小房间,作为自己的写作工作室。隔壁是邮政局长办公室。那时,想要在小镇上写稿养活自己,对于家乡的亲戚朋友来说简直就是“天方夜谭”。然而,这个小房间隐藏着他的文学作品,也是他日后成为“自由作家”的起点。小镇的办公室里只有主任和两名邮递员。皓月每天都准时“上班”,就像邮局的“第四人”。午休的时候,导演经常到皓月家大便,用搪瓷杯打牌。偶尔会看到这两名邮递员,但从未参与其中。当时写稿子时,他会在中间夹上三四张复写纸。网格论文,全力写好稿件,将第一页寄给他要投稿的报纸和期刊,最后一页留给自己。如果一段时间没有发表,也没有拒稿信,那就提交备份稿件。上世纪末报刊兴起之际,不少文艺青年通过出国投资实现了文学梦想。把工作室放在邮局,自然是最方便投稿、收取稿费的。每次收到稿费时,矮胖邮递员都会避免稿件滑倒,冲到二楼大声说道:“这又是一大笔钱,晚上去哪里喝酒?”有时候,写累了,皓月就会在整理报纸的办公室里闲逛。 ,又高又瘦的邮递员打趣道:“伟大的作家,你又来视察作品了吗?”皓月也跟着说了一句话笑道:“好好干,等局长调到县里,你就是局长了!” “等你有一天调到北京,别忘记我们,常给我们写信。” “北京很远,我不会去。”没想到一年多后,也就是2000年,朋友邀请皓月来北京参加杂志的创作。皓月赶紧把“笔”塞进行李里,开始了他的“北京生活”。我刚来北京时,在亚运村北面的龙王塘村租了一套房子。虽然有工作,但每天下班后我都会回到出租屋,打开朋友废弃的旧电脑,热情地写作。 “我来北京不为别的,就是想通过写作改变命运。”每天晚上写稿子的时候,这句话就是支撑他继续写作的信念。 2002年,互联网泡沫过后,皓月失业了。他决心一举夺回自己的梦想我将靠写作维持生计。为此,他咬牙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。由于没有办公场地,也买不起咖啡馆的写作模式,他每天背着电脑,在建国门附近小公园的长凳上写字。各种各样的人围拢过来,有匆忙的上班族,有带着孩子的家长,有正在锻炼身体的老人,还有一些无所事事的人。然而,小小的版税却要支付房贷和一家三口的生活,所以我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。皓月给我讲了他的一些写作案例。例:看电影时,他总是选择坐在最后一排,一边看电影一边写影评。他写了一条文字并发送给等候在那里的编辑。当电影结束、片尾字幕滚动的时候,剪辑师手中已经有了千余字的完整影评;另一个例子:有时当他出差或旅行时,他在高速公路上收到写评论的邀请,只需将车停在服务区,以等待的速度完成写作和送稿,然后继续上路,或者让家人或同伴开车,移到副驾驶座上,在时速超过100英里、卡车不时在耳边呼啸的场景中专注地写稿子。我多次和皓月一起出差。喝酒打牌后,一般是凌晨两三点。回到房间后,他还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第二天交的稿子。最后,他组织搭建了早上七点出发的六个公众号的预定推送。这就是所谓“自由作家”的“自由”,是基于强烈的自律和高度的自觉性才能获得的自信。这份努力让皓月得以成功抓住即将到来的黄金媒体时刻的机会。 2000年前后,是中国造纸的黄金时代。不同类型的城市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 1995年在成都创刊的《华西都市报》率先引领潮流,广州的《南方都市报》和《信息时报》则以发行量强劲的城市报纸引领潮流。那时,北京和北京时间出现了,上海每天都有一个东方大都市。 《方早报》、南京有《现代快报》、杭州有《都市快报》、青岛有《半岛都市报》、石家庄昆明有《都市时报》、西安有《华商报》等等,不胜枚举,连三四​​线城市都有自己的都市报。 《周报》、《南方体育》等,《广州日报》旗下的《足球》报纸,上海有《申江服务导报》、《上海周报》、《东方体育报》等。“自由撰稿人”的黄金时代。期刊在十家报纸上同时开设专栏,版面副刊、新闻报道以地方性为主。稿子被分配给了“作家”,等待稿子收到的时间足够了。在报社活动室的一角,我长时间地工作,就是为了“跑得快”。那些年,很多媒体人也成为文案,因为文案实在太少了。有一次,我和潘采夫、韩浩月聊起“自由职业”的话题,才知道那些年,浩月靠写文章每个月挣三万到四万元,而我和潘采夫当时做编辑,工资还不到一万元。我和老潘生生浪费了最好的写作时光。今天,我们都沦为“自由作家”。皓月自己修炼了很多年,但他的速度和身手依然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。我们在小组里威胁说,我们要写几千字,出版许多书。那一年,但基本上我们只是停留在言辞上。皓月不仅鼓励我们,还给我们带来了一本又一本的书。 《我并不勇敢如花》是他于2025年出版的第三本书,里面收录了他最近的一篇文章。很多章节都与我相关,读起来感觉很温暖。每次读皓月的作品,我总是对他有新的认识。他的写作充满了真实的情感。这种真挚的情感使文字温暖、有力、有力。这篇短文是他读了几篇讲述自己作为“自由作家”的旅程的文章后的感想。这也是对一位始终坚持不懈的作家的深切致敬!

相关推荐

  • 新闻中心

  • 联系我们

    +86-765-4321
    admin@baidu.com
    +86-123-4567
    天朝天堂路99号